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上没有执意除掉刘邦,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项伯的干预:在得知刘邦想图谋攻击项家军后,张良向项伯透露了消息,而项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侄女即项羽的未婚妻——虞姬的父亲,决定帮助刘邦逃过一劫。他不仅私下会见了刘邦,还劝说项羽放过刘邦。由于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他的话对项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范增的建议未被采纳:虽然亚父范增强烈建议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优柔寡断,未能果断采取行动。这可能与项羽的个人性格有关,他在关键时刻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必要的狠辣手段。
刘邦的巧言令色: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极为谦卑和恭敬,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臣服于项羽。这种态度让项羽感到满意,从而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张良、樊哙等人的机智应对:刘邦阵营中的人物如张良、樊哙等人在这场危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宴会上巧妙地化解了一些尴尬局面,使得刘邦得以脱身。尤其是樊哙闯帐的一幕,更是震慑住了项羽及其手下,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楚怀王的约定:之前楚怀王曾有过“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刘邦率先攻入了咸阳,按照这个约定,刘邦应该成为秦地的统治者。项羽考虑到这一点,可能觉得如果贸然杀死刘邦,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不利于自己未来的统治。
天命所归的思想:项羽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有着无敌的武力和不可动摇的地位。他认为即使现在放过了刘邦,将来也能轻易击败他。这种过于自信的心态导致了他对于潜在威胁的低估。
综上所述,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执意除掉刘邦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有个人情感的因素(比如项伯的关系),也有战略层面的考虑(比如对楚怀王约定的尊重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然而,正是这一系列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项羽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的失败。